「記住了,有兩種瘋子:第一種是不知道自己會死,第二種是忘記自己活著。」——派翠克.戴克拉克(Patrick Declerk)
死亡總是感覺很遙遠,但又那麼近。遙遠的理由是,因為我們總是想像它會在未來的某時發生;近是因為它隨時就能出現。既然我們都會死——這是確定的,但死亡的時刻,卻是無法預測的。當死亡來臨的時候,再雄辯的口才也無法勸它等待,再大的力氣也不能阻止它,再多的財富也不能賄賂它,再誘人的美貌也不能迷惑它。
為豐富人生,時時想到死亡
如何面對死亡而不背對生命?如何想到死亡而不感到恐懼和沮喪?伊迪.賀樂孫說:「如果不把死亡包含在生命中,就無法充實地活著;如果能在生命中迎接死亡,我們將會成長,人生將會更豐富。」如何看待死亡,對自己的生活品質有重大影響。有人極度恐懼死亡,有人忽略死亡,但有人思索著死亡,為的是更有能力去欣賞流逝的每一剎那,為的是要更認清活著是為什麼。
如果能把死亡當做生命的一部分,就能激勵自己精進向上,讓我們不浪費時間在虛榮而分心。雖然在面對死亡上,我們都是平等的,每一個人準備的方式卻都不同。十二世紀的西藏智者剛波巴(Gampopa)說:「在開始的時候,我們應當恐懼死亡,像是逃避陷阱的公鹿一樣;而在中途時,我們應當無所後悔,像是一個細心照顧好自己農田的農夫一樣;到最後,我們應當喜悅,像是一個圓滿偉大成就的人一樣。」
與其忽略死亡,還不如學習如何從死亡的恐懼中獲利。我們不需要一邊活著,一邊被死亡追逐,但我們必須保有對生命脆弱性的認識,這認識將幫助我們真正珍惜所剩下的生命。死亡經常沒有預警就到來,我們或許享有健康的身體,正在和友人享用一餐佳餚,但這或許就是我們最後的時刻了。走的時候,留下的是朋友、未完成的對話、吃到一半的菜餚、未完成的計劃。
如果我們已經善用人生不可思議的潛能,還會有任何後悔嗎?一個農夫如果努力播種收成,不論好天壞天,他已經無所後悔,因為他已經盡力了。自己所忽略的事,只能責怪自己。一個人如果能善用每一秒,令自己成為更好的人,並且對他人的快樂有所貢獻,個人可以安心地離開世間。
我將化為虛無,一切將化為虛無
死亡是不是像一芯被熄滅的火焰?還是像一滴水被吸收到乾旱的土地中?如果是這樣,如同伊比鳩魯所說,它就跟快樂無關:「於是壞事中最可怕的死亡,就對我們沒有作用;因為當我們活著的時候,死亡並不存在,而當死亡存在的時候,我們就不活著。」但如果死亡只不過是一個轉化,如果我們的意識還會繼續經歷無數生命的話呢?面對這重要過程時,不要把重點放在當下對痛苦的恐懼,而要採取一種利他、和平的態度,不要對財產和親人執著。
無論如何,我們活著的最後幾個月或最後的一些時刻,絕對應該要平靜,而不是緊張。想到要離開自己的親人及財產,執著於身體的腐化而感到痛苦,這一切有什麼用?索甲仁波切(Sogyal Rinpoche)解釋:「死亡代表我們最執著的東西——也就是自我,無可避免地毀滅。所以說,很明顯在死亡的時刻,有關「心性」的開示,以及「無我」的開示,可以給我們巨大的幫助。」當死亡貼近時,最好採取寧靜、無我,以及疏離的態度;如此一來,死亡也無須成為心理或生理上的折磨。
我們不應當等到最後一分鐘才做準備,因為那絕對不是考慮走向心靈道路的好時刻。塞尼卡說:「難道不感到難為情?你只有留一點殘餘的時間給自己,能把再也無法投注在事業上的時間留給智慧?如果要在生命結束的時候才開始活,那是多麼地晚!」趁自己仍然享有健康的身心,我們必須現在開始。
(本文作者/馬修 .李卡德)
(摘自/快樂學:科學家僧侶修練幸福的24堂課/天下雜誌出版)